【书写奋进之笔 献礼伟大祖国】地大人才培养的美育之光

发布时间:2019-10-16发布者:屠傲凌浏览次数:

    1963年,一部反映青年地质工作者精神风貌的话剧《年青的一代》演出后,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同名电影。地质工作者的形象由此被更多人所熟知。很多年青人看了话剧和电影后,纷纷决心学习地质,投身祖国地质事业。与此同时,《勘探队员之歌》轻快、豪迈的旋律拨动人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建校67载,一代代的地质人高唱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着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牢记为国家寻找矿藏的远大志向,克服艰难险阻,书写为地质事业奋斗终身的时代恋歌。《勘探队员之歌》被学校师生经久传唱,1990年,确定为校歌,并被写入大学章程,从此与地大结下不解之缘。


  因一部剧与一首歌结缘,因一首歌,将优美的旋律深植于心,转换为学校师生矢志奋斗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地大人世代相传,以火热的赤子之心与时代的主旋律同频共振。


  学校自诞生以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巧妙地用美育撬动了人才培养的多维空间。学校崇德尚艺,传承不辍,砥砺创新,以美育人、以美塑心,用美育点亮学生心灵,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根铸魂。



20世纪60年代,学校师生演出话剧《年青的一代》


1960届毕业生唱响《勘探队员之歌》


  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美”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艺术学科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为美育质量提升注入鲜活动力。目前,学校创办了艺术与传媒学院景观学系、视觉与媒体设计系、音乐系,珠宝学院首饰系,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工业设计系。


  1998年,学校开办艺术设计学专业,2006年5月,艺术与传媒学院独立建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拥有教育部、财政部“基于自然景观资源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学院的艺术设计、音乐学等专业均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研究方向。珠宝学院被誉为“宝教摇篮”,培养的学子遍布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内的珠宝产业界,拥有设计学、艺术设计4个硕士学科/专业,宝石学1个博士学科/专业,其中设计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科研方向涵盖装备优化与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等研究领域。


  学校强调人文精神在学科中的渗透,积极融入学科发展主流,注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的交叉影响,拓宽与国内外相关学院的联合办学渠道。目前在室内设计与景观、园林设计与规划、数字动画、MIDI音乐制作、产品设计、创新产品设计、产品系统设计、工业视觉等研究方向,不断积累与创新,成果不断。


  近年来,艺媒学院斩获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环境设施概念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名奖”、建设部的住宅小区和小城镇规划优秀奖等多个奖项;入围全国美展4件,入选1件;入选“为中国而设计”1件;“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1项;首饰设计专业获国内外各种首饰设计大赛奖项达180余人次,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的首饰设计外观专利近200项,获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奖杯设计团队优秀奖,国际琥珀设计大赛仅3件中国珠宝设计师作品入围,均为学校首饰系学生的作品;工业设计系获2016年创作的卡包设计获日本优良设计大奖,2019年设计的世界首枚智慧水泥明信片惊艳亮相中国2019年世界集邮展览。


  学校不断探索创新艺术类教学新思路,尝试将艺术创作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2018年,学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三本科生张世春在陈华文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小锤君”的故事》系列画作,“小锤君”代表着地质人,这些描绘校园风景和师生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场景,引发了人民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转载,点击率突破100万+,引发网友热议,评论数高达700多条。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陈华文老师创作20余幅连环画《地质初心交给祖国》,在学校微信推出后,全国50多家媒体争先报道和转载。艺术类师生积极利用专长,围绕地大故事和地大元素,纷纷把地大“画”出来。



《地质初心交给祖国》系列画作之一

  学校将美育进一步融入课程体系,先后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多门艺术类选修课,注重挖掘不同课程所蕴涵的人才培养价值。近年来,在学校开设的近200门通识选修课中,《影视音乐赏析》《艺术设计作品欣赏》等40余门课程属于美育范畴,占比为1/5。


  学校抓住“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契机,开设了《走近国粹 中国陶瓷》《珠宝玉石的鉴定与评价》等MOOC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和平台建设,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


  在社团建设中传播“美”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始终将美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注重文艺社团建设,更广泛、更深层实现美育的教育能量,以特色社团和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美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学校在美育方面有着引以为豪的传统和基因。1952年建校后,学院相续成立了文工团、美工队、摄影队、舞蹈队等学生社团。1958年,合并舞蹈队、杂技队等加强文工团建设力量。20世纪50年代,学院文工团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名,除了家喻户晓的话剧《年青的一代》,师生创作并表演的《我的榔头真正好》获北京文艺汇演创作、表演奖,综合节目《野外国庆联欢会》在影视媒平台播放,部分师生还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67年来,学校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青年学生文化艺术需求,探索构建具有地大特色的文化素质培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校艺术团成立于1989年, 2005年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2018年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下设军乐团、编钟国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子非鱼戏剧社、主持人社、模特队、礼仪队8个艺术类团队。设立兼职艺术教师队伍,承担教学、排练、演出和实践等任务。建有编钟音乐厅、舞蹈厅、音乐排练教室等专业训练场地,以及大礼堂、大型演播厅等教学活动场地。


  艺术团定期参加校内大型演出,展示文艺风采,举办“金石之声”“楚汉合鸣”“我和我的祖国” 等音乐会和“向美而行”等舞蹈专场,并多次赴美国及东欧多国巡演,开启中外文化交流。



大学生表演舞蹈  张玉贤摄

  学校统筹组织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基地申报等项目申报、持续开展“共和国脊梁——高校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活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艺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屡创佳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北京不会震》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屠傲凌摄


学校文艺节目连续6年登上央视舞台

  学校运用戏曲、书法、篆刻、舞龙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载体,构建丰富多彩的美育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已经成为学校丝绸之路学院留学生的通识教育课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舞龙表演


  在文艺活动中创造“美”


  美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通过审美情感的化育和熏陶,强化润物无声的优势。学校鼓励师生施展才华,投入文化艺术创作,将美的种子播撒进师生心田。学校通过“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等多种文艺形式,讲好的地大故事,塑造师生心灵,摄影、书法、绘画、舞蹈、合唱、舞台剧等美育活动常年开展。


  回首1963年,学院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鼓舞广大青年树立革命理想,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献身祖国地质事业。


  步入21世纪,学校秉承着对文化的传承和对文艺的热爱,原创话剧《大地之光》闪亮登场,成为一张精心打造的、极具学科特色的文化名片,在师生的接力演绎中,散发出文化的光彩。2012年首演至今,在北京、南京、西安、重庆、广州等地演出,观众6万余人。


  “希望通过《大地之光》,感染更多人向李四光学习,擦亮爱国主义的鲜红底色和时代亮色,奋勇建功新时代”,学校党委书记黄晓玫这样说。


  “《大地之光》不仅是大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还是弘扬科学精神、校训精神的鲜活范本”,校长王焰新这样说。



《大地之光》剧照  张玉贤摄

  学校围绕时代精神、地学学科、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题材,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极具特色的原创作品。《攀登》《极限海拔》《山水中国美》《我的石头会说话》《丝路新语》等学生原创作品连续六次荣登央视舞台;原创话剧《北京不会震》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以池际尚院士为原型创作的舞台情景剧《雪莲花开》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声乐情景套曲《我常怀念她》入选参演“八艺节”;以李德威教授为原型创作的原创音乐舞蹈剧《大地之子》,荣获2019年全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我的战争》是学校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校园原创话剧。



学校师生创作演出歌舞剧《雪莲花开》 屠傲凌摄


学校交响声乐套曲《我常怀念她》


《我的战争》剧照  张玉贤摄


  在校园环境中塑造“美”


  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育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美育的资源。上世纪70年代初,学校从北京一路南迁,几经辗转,1974年定址于武汉南望山下。1975年,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规划任务并完成了新校址的第一次完整规划。


  学院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入到艰辛的建校劳动中。学院测量教研室教师对新校址进行地形测量,师生共同参加建校平整场地,经过艰苦创业,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所崭新的高等地质学府在荆楚大地迅速崛起。


  如今的学校,山枕南望,水傍东湖,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学校拥有南望山、未来城2个校区。学校积极推进园林式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环境专项整治,为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



俯瞰南望山校区  赵俊明摄

  目前,南望山校区绿化面积已达47.54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98.5%,植物品种达到200多种。校园绿树成荫,香樟树、雪松、法国梧桐、银杏等直参蓝天,柳树摇曳多姿,茶梅、紫薇、白玉兰、广玉兰等姹紫嫣红。校园内四季如画,三月樱花飞雪,盛夏荷开并蒂,八月金桂飘香,寒冬梅香涌动,湖心园、樱花园、玉兰园、香樟园、梅园、银杏坡等别有天地;未来城校区,矗立在“武汉每天最先迎接朝阳的地方”,图书馆造型新颖,教学楼大气典雅,绿树林立、碧水环绕,彰显着自然与人文辉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校园气质。



未来城校区  易修平摄  

  学校注重挖掘地学特色文化资源,拥有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发挥校史、校训、校歌、校训石、地质勘探队员雕像、院士长廊、化石林、地质年代长廊、四重门景观文化育人功能,构建以地质元素为特色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景观,体现了古老与现代对话、科学与生命交流、人文与科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校园建设管理理念。


  学校是求学求知的殿堂,凭着优美的校园环境,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绿化模范单位”“湖北省高校绿化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校园物业服务百强单位”等。2018年,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式学校”。


  2019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合唱春晚》节目中,赵鹏大院士与学校 123 名师生唱响校歌《勘探队员之歌》,地大人的精神风采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学校人才培养肩负的历史重任。在美育推动人才培养的征程上,学校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在未来更加有力地擦亮地大美育之光。(记者屠傲凌\其他未署名图片由屠傲凌、张玉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