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之声2016年6期

发布时间:2016-03-14发布者:浏览次数:

绿色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又是一年春来到。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步步走来,中华大地的绿色一天天增多。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年多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3年多来,环境保护合力集聚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生态”“环保”“绿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3年多来,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一天天愈发清新养眼。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密集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马路宽了,高楼多了,钱包鼓了,可是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这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吗?高能耗、高排放难以为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振聋发聩——

  十八大以来,无论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去年金秋十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政绩考核,去除“GDP紧箍咒”。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去年8月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发展取向,从追求“数量”变成注重“质量”。

  各省份的两会正密集召开,这是观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窗口。北京不以GDP论英雄,要求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上,明确了今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5%左右等多项较高的生态环保目标;福建强调要保住“清新”,决不能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那样做对不起老百姓,对不起子孙后代。丢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也不会长久,最终也会丢掉。

  各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里,“生态文明”成为高频词。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优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公众参与,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爷爷,别给我买烟花了,我今年不放了!”11岁的乐乐从重庆回天津过年,临行前提醒爷爷。乐乐经常拿爸爸的手机查看空气质量状况,知道放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

  放烟花爆竹的少了,参与“光盘行动”的多了。“中央八项规定”“光盘行动”同时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新词语。3年多来,干部戒奢尚俭,民间反对铺张浪费蔚然成风,低碳环保正成为新时尚。

  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随手拍”拯救家乡河流……越来越多的公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度不断提升,“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更严厉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牢牢守住生态环保红线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状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高屋建瓴全面部署。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路径。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严厉法治重拳出击。

  1月21日,备受关注的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尘埃落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泰州一家企业的再审申请,被告企业被要求赔偿环境修复费用1.6亿余元的审判结果维持不变。社会各界拍手称快:新环保法,确实有钢牙利齿!

  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公益诉讼”“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撒手锏,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据环保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611件,实施查封、扣押案件3697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2511件;环保与司法部门通力合作,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478件。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并于今年元旦开始施行;立法机关正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加严。

  督促地方推进环保。

  1月中旬,环保部约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求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实环保责任为目的的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在过去一年备受瞩目。河北廊坊市、江西九江市、安徽铜陵市、云南昭通市等地的党委“一把手”,先后出现在当地的综合督查情况反馈会上。

  从“督企业”到“督政府”,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推动各地加强环境治理,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监管力度,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困扰河南焦作市民十余年的山阳区龙源湖公园养殖场污染彻底消除,呼和浩特市查封了沙尔营煤炭物流园区内56家无证照、无环保设施的煤场。

  治污攻坚初见成效。

  中国坚决向污染宣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被称为“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先后发布实施,各有十个方面35项具体措施,为打赢治污攻坚战提供了充沛“弹药”和真金白银。

  各地多措并举防治大气污染,提升了“气质”,减轻了公众的“心肺之患”。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各地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为抓手,突出重点流域、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些地方一度不能洗涤、不能灌溉的河流,水质改善,恢复生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赢得永续发展光明未来

  河北省武安市活水乡,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华丽转身搞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从不足15万人次,逐年递增到去年的5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来自省内外的游人络绎不绝。“铁矿资源总有采完的时候,七步沟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不会用完!”高如增对未来充满信心。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无数人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日益变绿变美、充满盎然生机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发展日益低碳节能的3年——

  “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手段全力推进。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承诺”作出表率。

  面向未来,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包括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

  这是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的3年——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

  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分别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绿进,沙退。最近发布的我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与第四次监测结果(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这是生态保护力度空前的3年——

  白雪覆盖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柴河林业局卫星林场,春节期间家庭旅馆生意红红火火,白雪变成“白银”。2014年4月,全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职工们纷纷办起了家庭旅馆。“比拉木头强多了!”忙碌着的“大潘客栈”老板娘胡秀英,乐呵呵地说。

  从黑龙江到吉林、内蒙古,广袤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看林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三步走”,到2017年实现全面停止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投入和力度,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持续增加,居于世界前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729个,占陆地国土面积14.8%。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大熊猫等一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壮大。

  春潮滚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让美丽的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奇迹”,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15日,作者: 刘毅、 孙秀艳

 


作风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坚持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着力点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而且指明了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科学理论,道义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近95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作风优良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都要发扬光大,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以此决定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重大发展关头的工作切入点,这是一条成功经验。当前,人民群众对有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廉洁问题反映最突出,必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最大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以作风建设带动全面从严治党,一手抓反“四风”、一手抓反腐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实现作风建设根本性好转,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

  一是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下手。2012年12月4日,刚刚就任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做起,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八项规定是给中央政治局定的,但其精神适用于全党。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中央领导同志带头示范,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经过持续努力,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成为改变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标志性话语。

  二是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次活动从2013年6月开始,到2014年9月底基本结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整风精神对党内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重要一笔。

  三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作风建设的再启程、再出发。这次专题教育从2015年4月份启动以来,已进行了8个多月。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按照深入学习教育、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标准、坚持以上率下、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聚焦“三严三实”,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次集中“补钙”和“加油”,特别是绷紧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增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化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的成果。

  这一切,充分显示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恒心。回顾总结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历程,工作务实扎实,举措果断有力,特点格外鲜明。一是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和关键,点准穴位,打准靶子。作风建设首先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目标,扭住“四风”不放,抓住重要节点,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二是从中央做起,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作示范。3年多来,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使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高度结合,形成了巨大的“头雁效应”。三是见事见人,既抓思想引导又抓行为规范,不搞形式、不放空炮。作风建设坚持从“小”抓起,如一顿饭局这样的“小事”,一抓就是3年多,不仅没有“一阵风”,而且“越往后执纪越严”。抓作风建设,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四是上下互动,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势场。在推进作风建设中,既强化党内监督,不断提高党解决自身问题的本领,又敞开大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使作风建设在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的互动中有效加强。五是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和曝光典型案件,形成高压态势,形成严的标准和氛围。3年多来,党中央在推进作风建设中坚持“严”字当头、动真碰硬,言出纪随、从严执纪。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等违纪违法案件,消除了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实现中央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打消“反腐有禁区”的疑虑。管党治党层层传导压力,用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六是驰而不息,一环扣一环抓,不间断抓,努力形成长效机制。3年多来,作风建设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在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见到成效,保持了我们党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党的作风建设呈现出喜人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深得党心民心。

  一是通过扎实努力,全党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深刻,抓作风、转作风的自觉性普遍增强。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按照中央要求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注重学习先行、思想发动,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促进思想认识提高,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祛除歪风邪气、树立清风正气,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二是各级党委对新形势下作风建设重点抓什么、怎么抓的认识更加准确,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都有新的套路、积累了新的经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不仅提高了对加强作风建设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落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而且明确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管党治党经验,着力把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把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认识到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管住全体党员;作风建设一定要咬住“常”、“长”两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领导干部中不严不实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工作正在深化。3年多来,我们党聚焦“四风”,突出问题导向,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出重拳、用重典,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政治生态清朗起来。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法规更加完善,制度“笼子”扎得更紧,制度执行力和纪律约束力明显增强。3年多来,我们党在推进作风建设中及时把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利器。坚持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坚持健全制度与执行制度相结合,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央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公务用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了对不良作风的刚性约束,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意识显著增强,党的纪律更加严格,党内生活更加规范。

  五是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3年多来,随着作风建设的扎实推进,推动了党风民风社风明显好转,在全党全社会弘扬了正气,使党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把抓作风作为“先手棋”,一子落、满盘活,为新形势下我们党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坚强保证。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如今,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对“四风”问题和一切腐败现象穷追猛打、除恶务尽。继续前行的集合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五大工作要点。一是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二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三是实现不敢腐,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四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五是标本兼治,净化政治生态。我们坚信,以驰而不息精神通过作风建设带动全面从严治党,又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推进,一定会扫除“四风”与腐败之霾,给党、国家、民族带来风清气朗的政治生态。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这个宏愿一定能够善作善成。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精神状态,以从严从实、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工作状态,确保“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落地生根,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克期克成。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16日,作者: 秋石


古老母亲河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设纪实

这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古老母亲河;

  这是一条加速腾飞的黄金经济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正在神州大地上唱响,母亲河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放眼长远,谋划战略新棋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带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始终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这里拥有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城乡居民最富庶的地方……

  然而,这只是硬币的一面。

  翻开另一面,这也是一条东中西发展不均衡的经济带。如果把长江看作一条龙,作为“龙头”的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而作为“龙身”、“龙尾”的沿江中西部地区,大多仍属于发展相对滞后的“洼地”。“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虽然“同饮一江水”,但是区域内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出自东向西发展水平渐弱的格局。

  这还是一条被“割裂”的经济带。政策缺乏协同、市场壁垒隐现、优势难以互补,一颗颗城市“珍珠”散落无序,产业同质化现象大量存在,航道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支流“不畅”等问题突出。

  这又是一条环保警钟长鸣的经济带。一些地方无视长江水环境,在沿江地区密集布局高污染企业,长江生态系统警钟不时敲响,中下游水质不断恶化,河湖湿地萎缩,顶级物种纷纷告急……

  人类因水而兴。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20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繁荣。

  长江横贯东中西,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内陆,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流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如何依托这条黄金水道,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时代需要对长江经济带进行新的谋划。

  站在时空交汇的重要节点上,纵览风云,经略八方,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重塑长江黄金经济带的大幕就此拉开。

  三年多来,总书记调研考察的脚步,横贯大江东西。一路走来,不同的风景,一样的期许:

  ——2013年11月,湖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

  ——2014年5月,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央赋予上海的一项重要使命。

  ——今年1月,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盘纵横捭阖的战略新棋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悄然展开。2014年3月,“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2015年11月,“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为长江巨龙涂上了点睛之笔。让龙头抬起来、龙身动起来、龙尾摆起来,横跨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巨龙将以崭新的姿态腾飞。

黄金水道,畅通交通大走廊

  江河滔滔,其势在畅。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货畅其流,至关重要。

  与很多地方相比,长江的交通网不可谓不密,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也不可谓不发达。但与长江经济带肩负的潜力和被赋予的使命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问题就是实际、就是方向、就是“有的放矢”的靶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思路更加清晰、脚步更加坚定。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我国还特意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三年多来,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的捷报频传。

  ——在上游,地处西南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重庆,以铁、水、空三大枢纽、三大口岸和三个保税区为载体,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去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和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都居中西部首位。

  ——在中游,湖北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进入试运行,枯水期最小维护水深提高至3.5米以上,可满足万吨级船队和3000吨级货船双向通航。中游通则长江畅,长江中游航运瓶颈被初步打通。

  ——在下游,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战略让宁波港焕发新生。来自江西上饶、安徽合肥等地的货运班列抵达后,可就地完成装卸,从宁波出海,驶往东南亚、欧洲、非洲。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已经开工,今后,5万吨级海轮可从长江口直达南京港,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也可减载乘潮抵达。

  ——在全流域,2014年7月1日,沪汉蓉客运专线全线开通动车组,长江经济带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这条大通道把长三角地区、华中地区和川渝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最快的一趟列车全程只需15个小时,人们完全可以朝出锦官城、夜享外滩景。

  路通到哪里,合作就延展到哪里。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带来高效率。加速推进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多式联运,成为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协调和全域改革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规划,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年货运量将从2013年的179亿吨增长到270亿吨,客运量也将从181亿人次增加到310亿人次。

要素流动,东中西联动进行中

  “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母亲河的又一重要期许。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期许已经结出不少沉甸甸的果实。

  城市定位更加清晰。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一个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通关一体化加速推进。2014年12月1日,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12个直属海关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10月16日,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全面启动。据测算,一体化后,检验检疫通关放行时间仅需约一个工作日,成本减少约一半。

  流域内合作不断深化。2015年10月,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沿线省市将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服务,提升旅游质量,共建黄金旅游区域。

  改革辐射带动效应凸显。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渐趋深入,以上海带动长江全流域发展、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的格局初显峥嵘。据统计,2015年前8个月,上海自贸区累计办结的境外投资项目中,一半以上来自长江流域的企业,辐射效应明显。

  人、财、物转移更顺畅。借助长江经济带建设东风,湖北等沿江中部省份与上海等地一样,成为企业投资的乐土。2015年湖北与央企召开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取得投资总额6000多亿元的佳绩。

  市场、开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素流动起来了,经济的活力自然就容易加速迸发出来。2015年,重庆、贵州、江西的GDP增速均超过9%,湖北、云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6省则都在8%及以上。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生态优先,绿色观重塑发展观

  我们需要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母亲河?这是一道多选题。

  “流金淌银”“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连海”……除了这些以外,“生态优美”更是须臾不可或缺,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任何时候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的谆谆告诫,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流域的大规模开发,众多工业、生活废水直接排入长江。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而且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顶层设计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时进一步强调,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成为沿江各省市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自觉行动,并渗入到每项政策、每个举措当中,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重庆明确了渝东北三峡库区为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构建沿江绿色廊道。为了保护库区水质,三峡库区生态大县云阳县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如今,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景象已经重现。

  ——江西正有序推进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在全省逐步建立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责任制和问责制,给生态空间保护念起了“紧箍咒”;湖北启动了2000亿元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用于推进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江苏省积极利用现有优势,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方面进行市场化探索,并提出了到2020年率先建成生态省的目标,届时,江苏省的林木覆盖率将提高到24%,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将达85%。

  ——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也在探索之中。2014年11月,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六届市长联席会议上,长江沿岸27个城市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

  万里长江,浪花淘尽英雄。

  千载重周,历史再展新猷。

  “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今年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推进之年,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时代风帆,乘风破浪,筑梦远航!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17日,作者:马志刚、 张双 、熊丽


坚定中国自信 迈向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开创新境界述评

道路决定民族命运,制度护航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三个多月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再过十几天,根据这份建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依法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坚持依法办事,党凝聚人民的意志,最终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一个个五年规划的制定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015年岁末,云南省昭通市新闻中心发布消息:鲁甸地震灾后一年多,灾区民房重建任务已完成99%以上,绝大多数受灾群众搬入新居。

  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不只一次成为奇迹的创造者——汶川,三年恢复重建任务,两年提前完成;芦山,“亿量级”资金第一时间投向灾区,两年后一座座新村镇生机盎然;北川,重建后焕然新生,当地人把旅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这些奇迹的背后,是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权,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府,是拥有巨大动员能力的制度,是不同于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国模式”。

  优越的制度不是“飞来峰”,正确的道路源自实践探索。

  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不断求索的历史性课题。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反复证明,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这是一条立足国情、应运而生的光明之路,这是一条着眼现实、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前进之路。

  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潮流,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担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发展,使之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出愈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到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党对各类组织单位、各级地方政权的领导——

  8.6万多个党组、3200多个地方党委强不强、领导作用发挥好不好,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已经建立70年的党组制度首次立规,对实施近20年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首次修订,党组和地方党委工作作出全面规范。

  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大势,出台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面对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新形势,出台《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面向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会议……

  一系列举措使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更加广泛,使党执政治国的组织制度基础更完备,使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加强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2015年1月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自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支持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责相统一,狠抓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立不起来。

  在2015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更加坚强有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政治更有朝气,民主更具活力。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来保障和彰显。

  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激发出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活力——

  2015年年终岁尾,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首次以专题询问方式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探索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重要制度创新。

  制度的生命在于创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及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

  从立法法的修改到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九),从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到授权最高检在13省区市开展公益诉讼试点;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履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责,到出台文件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的作用;越来越严格的执法检查,越来越频繁的专题询问,越来越显著的监督效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实践方式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水平,基本政治制度焕发出更大生命力——

  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政协礼堂金厅举行。

  会议的开法十分接地气,不设主席台的椭圆形会议桌,在场十几位专家学者人人畅所欲言,参会的中央领导同志不时插话、询问,与大家一起探讨……

  截至目前,双周协商座谈会已举行46次,先后900多位委员和专家参与其中。这一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做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接续和创新,凸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蓝图次第展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创新不断加速。从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对协商民主提出更高要求,到中央陆续发出有关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协商民主从操作机制上落到实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能力、水平和效果都达到新的高度。

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刚性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快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起点,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航程。

  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巩固和发展现行政治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有“管法的法”之称的立法法作出重要修改,到进一步健全立法工作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作出授权决定……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法律途径越来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法律保障越来越坚实。

  建设法治政府,夯实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

  2015年岁末,一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磅文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

  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要依照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从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到开展国务院部门权力责任清单试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审计监督制度……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不仅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更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一头连着国家政治体制,一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剑指司法体制改革长期存在的痼疾和难点;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给“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架上高压线;在深圳、沈阳设立巡回法庭,“去地方化”避免了司法审判受到干预;出台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意见,律师执业权利进一步保障;深化公安改革,一批批着眼于便民利民的举措相继推出。

  随着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保障,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了人权,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了百姓心田。

  …………

  回首来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在坚持与自信中不断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铺就一条更加坚实与宽广的前进之路。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18日,作者:张晓松、 罗宇凡 


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扩大对外开放述评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聚首北京雁栖湖畔到20国集团首脑相约杭州西子湖边,从共建“一带一路”赢得沿线国家纷纷点赞到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落地生效,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如火如荼到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从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投入运转,尤其是把开放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谱写了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新格局——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穿越30多年风雨历程,中国对外开放波澜壮阔。在开放中发展,成为中国把握战略机遇,收获辉煌成就的一大法宝。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梦的新航程,中国经济驶入一片充满挑战的全新海域:

  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世界经济长期面临复苏乏力的复杂情势。貌似“感冒发烧”,实是身体机理出了问题,治愈并非日夕之功;

  看国内,长期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

  国内外新形势下,如何定位开放在中国经济中的坐标?全球化浪潮里,怎样通过开放实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为新时期对外开放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3年多来,中国对外开放铺展出气势恢宏的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

  这期间,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棋局更趋成熟。

  开放政策、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要素禀赋的差异,造成我国对外开放“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特征明显。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开放必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让内陆沿边跟上东部沿海的开放鼓点。

  去年底,《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推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完善边民互市贸易等扩大沿边开放新举措。受益于一系列政策“红包”,中西部开放渐入佳境、迎头赶上。

  步伐协调,不是让沿海慢下来。去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加上先行一步的上海,四大自贸试验区由南到北培植中国改革开放新热土,“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开放高地”,进一步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3年多来,由大转强的对外贸易布局稳步推进。

  全球贸易“过冬”,山东青岛“外贸品牌小镇”却是“暖春”。年关刚过,青岛隐珠街道手推车产业园的车间里,搬运车来回穿梭,生产线一派红火。目前,当地手推车已形成产业集群,产值70亿元以上,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手推车生产基地。“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得益于‘品牌战’。”隐珠街道经贸中心主任刘国春说。

  作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只有打造品牌和创新的新优势,才能摆脱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注重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鼓励传统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完善营销售后服务,大力推动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享有良好国际声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

  数据可见一斑:2015年,我国“三自三高”产品出口增势不减,铁路机车、通信设备、船舶、航天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速超过10%。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4.6%,电信、计算机和信息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同比增长25%。

  3年多来,“引进来”与“走出去”基本平衡的双向投资布局日渐完善。

  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成为我国新时期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从“引资”到“选资”,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双向投资日趋平衡、齐头并进。

  “引进来”量质同升。放眼全球,我国利用外资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进外资规模再创新高。2015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4%。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77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

  “走出去”稳中有进。海尔股份公司54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大连万达集团3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流量世界第三、存量世界第八,我国对外投资在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互利共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开拓——

创新开放体制,改革释放红利

  家电巨头惠而浦全球研发中心去年年底花落安徽合肥。从制造到智造,惠而浦不断加码中国投资,并在中国打造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拥有全球领先的消费市场和越来越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国对外资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魅力。”惠而浦公司北亚区总裁恩里科·齐托说。

  有人用“三明治”形容中国比较优势的现状:相比东南亚一些新兴国家,中国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逐渐弱化;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产品的创新和品牌优势还没有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日子不好过。

  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3年多来,中国从体制机制入手,主动适应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集中力量清理了一批“拦路虎”和“绊脚石”,加快完善对外贸易、双向投资等开放新体制。

  优化市场环境,让外资“进得来”。

  去年1月,《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现行对外商投资的逐案审批体制将取消,转而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去年,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聚焦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文化教育、金融、商务和旅游、健康医疗六大重点服务领域,降低或取消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部分或全部放宽经营资质和经营范围限制。

  “到中国看一看,就能感受到全然不同的经济活力。”亚马逊中国总裁道格·葛说,更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律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成了中国对外资更可持续的吸引力。

  破除审批瓶颈,让企业“出得去”。

  去年12月,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铁路项目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中国铁路走出去取得又一重大成果。仅在2015年,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的境外铁路项目纷纷启动,中国对外投资提速增效。

  “走出去”提速,得益于管理求创新。坚持开放,并不等于简单重复。《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4年10月正式实施,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并引入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实现了98%的对外投资事项已不需要政府审核,对外投资效率大大提高。

  “走出去”提速,得益于服务更到位。《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汇编》……商务部加强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指导,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走出去”营造更好的信息服务环境。

  清理管理障碍,让外贸“跑得快”。

  一台液晶显示器从我国江苏运到德国经陆运原本要走25天,如今通过“苏满欧”班列陆运12天即可抵达。外贸要快跑,不仅需要火车跑得快,更要提高国际货物检验检疫的工作效率。苏州和满洲里已实现了通关一体化,让运输时间缩短过半。

  今年2月,自动进口许可证无纸化通关范围推广至全国所有海关。相对于纸面证书,许可证电子证书重塑了通关流程,申请更方便快捷,签发更公开透明,通关更顺畅高效。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近98%的涉证企业表示满意。

  跨境电商是外贸领域的新亮点。为破解跨境电商发展体制机制难题,进一步为跨境电商“松绑”,去年3月,杭州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工作。监管创新、金融扶持、信用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红利”:截至去年11月底,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从2014年不足2000万美元快速增至30.4亿美元。

新担当——

立足互利共赢,贡献中国智慧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演讲,生动又深刻地阐述了“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丰厚内涵,高瞻远瞩地描绘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图景。

  共建“一带一路”,得到沿线国家的热烈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亚投行和丝路基金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合作平台,堪称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责任与能力相对应,在国际社会也是如此。今天,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既是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努力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成为推动构建平等公正、合作共赢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坚力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泱泱风范。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声音更响亮。

  今年1月16日,57个创始成员国代表团团长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按下启动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作为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这艘大船开启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路程。

  过去,全球经济治理被发达国家垄断。自1991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后,国际多边金融领域一直鲜有新生力量出现,发展中国家缺少发言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滞后于发展需要,亟须创新完善,与时俱进,保持活力。

  力推多哈谈判、加快自贸区谈判、人民币“入篮”……中国通过扎扎实实的举措,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力量和智慧,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身影不曾缺失。

  气候变化,是一个新问题。中国拿出了方案、更做出了成绩。中国同美国、法国、欧盟、印度、巴西相继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世界树立榜样。

  消除贫困,是一个老问题。过去的30多年,中国7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221万人,年均减少1740万人,成为世界一致称赞的中国故事。

  恐怖主义挑战人类文明底线,成为全世界公敌。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反恐合作,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大力维护国际公共安全。

  对外援助工作,中国担当赢得了尊重。

  “别人因埃博拉撤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率先行动,对非洲兄弟伸出援手,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及国际组织派出大量传染病专家和医务人员,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讲信义、重感情”,非洲给中国打出了高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2015年,中国向巴基斯坦、莫桑比克、瓦努阿图、智利等遭遇自然灾害的21个国家提供多轮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各国对此掌声四起。

  中国已踏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征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对外开放不会放慢节奏,更不会停下脚步,而是将不断扩大深化,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源源注入强大正能量。

  作者:新华社2016年2月19日,作者:王珂、 许志峰、 林丽鹂 


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三大战略述评

  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开业,习近平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

  近日,《“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也呼之欲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最鲜明主线……

  新年肇始,关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磅消息接二连三,可谓次第开花、好戏连台,重大举措稳步向前推进,宏伟蓝图加速变为现实,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逐步开始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势,以宏阔的全球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不仅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同时也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三大战略渐次推出、扎实推进,思路更显开阔,气度更显从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三大战略渐次推出,同样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这个势是什么?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

  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已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独善其身”很难做到,“一枝独秀”越来越难。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足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两千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串起了亚欧大陆,照亮了文明交流的历史,今天,这条丝路绵延通向未来。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整个世界为之一振,沿线60多个国家更是积极响应。

  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以开放思维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凸显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担当”。

  将历史激活,让古道复兴。“一带一路”这一极富想象力的重大倡议,凝聚了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回应了沿线国家经济升级的迫切愿望,提供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的有效方案,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真诚意愿。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这同样是新一届党中央加紧谋划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这其中,京津冀地位尤为特殊,协同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十分关心。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此后,习近平多次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三地推进协调发展的共识加快形成,方向日渐清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这在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平津战役’”就此打响!

  几乎就在同时,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谋划,也水到渠成。

  长江,世界第三长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横贯中国的东中西部,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流域覆盖9省2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提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其后,习近平又多次在考察调研中谈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问题。

  今年的1月5日,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在重庆调研的习近平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体现了在发展理念上的成熟清醒和从容自信。

  内外交修,方能相得益彰。“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这一言简意赅的表述,标志着新时期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型,彰显了我们党愈加自如的驾驭全局能力和推动发展能力。

三大战略互相衔接、互为支撑,蕴含清晰逻辑,肩负共同使命

  今年2月15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由中国义乌发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货运班列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位于德黑兰市区南部的中心火车站。今后,每个月都将有一趟货运班列经过这条钢铁“丝绸之路”抵达伊朗。货运班列的轨道还将继续延伸,最终到达欧洲。

  这趟列车是落实习近平主席今年初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辆班列满载的不仅是中国义乌出口到这里的小商品,更带来了中伊两国人民对古老丝路的新憧憬。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份,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完成营业额692.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

  两年多来,从丝路基金到亚投行,从中巴经济走廊到渝新欧大动脉,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建设到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一大批惠及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利及世界的项目陆续启动。“一带一路”像一条同心带,串起了亚欧非大陆的历史与未来,串起了沿途60多个国家的友谊和合作。

  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局面,这一战略思想,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也体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的日臻完善,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让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轨道。

  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天津市共接待游客441.26万人次,其中来自京冀的游客就占了三成。随着多条高铁的开通运营,天津已经成为新的交通枢纽,越来越多的京冀群众发现到天津乘坐飞机更加便宜,而且也更便捷,京津冀三地之间互相“串门”更加方便快捷。随着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交通骨架逐渐完工,不远的将来,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唐“1小时交通圈”。

  产业转移和生态共建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出亮点。2015年11月底,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按照“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的要求,三地产业版图也在悄然重构。

  2014年3月,“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

  长江经济带的合作也步入了一个新阶段。2014年11月,长江沿岸27个城市达成《长江流域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2014年12月,长江经济带12个直属海关全面启动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长江经济带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2015年10月,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宣言。

  阡陌交通,天涯比邻。纵横捭阖之间,尽显博大胸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相互衔接、互为支撑,三者虽有不同的战略指向,却存在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肩负着寻找中国经济新动力的共同使命。

三大战略张弛有度、轻重有序,彰显中国文化,昭示中国理念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俄罗斯《导报》曾这样评价。

  何为“道”?《晋书》有云:“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的“道”。沙特前国王阿卜杜拉曾动情地说:“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

  2013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时,讲到天下大同,提出正确义利观。强调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国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计利当计天下利。从重庆团结村到德国杜伊斯堡,从成都城厢到波兰罗兹,从郑州圃田到德国汉堡,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一带一路”穿越时空,让中国梦与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紧紧相连。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可大可久之业,才是真正合乎道义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乎多方利益,秉持怎样的理念至关重要。习近平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这一重要论述向世界表明:“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首倡,但它是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不是排他性的倡议,而是各国均可参与的“大合唱”;不是所谓的新“马歇尔计划”,而是推动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高速路”。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两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实质性推进的“快车道”。从中央到两市一省,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上下同心,主动作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首都经济圈扬帆起航。

  互联互通快马加鞭,“城际网”带动协同“大提速”;联手出击共同治霾,生态共建步伐加快;产业对接亮点频现,“一亩三分地”思维逐渐让位于“共下一盘棋”行动……细细品味,这固然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闪耀着中国文化中“和”与“合”的核心理念。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时至今日,这条6300公里的黄金水道及其流经的广袤区域,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根据最新公布的各省份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长江流域9省2市中,9个省份的GDP增幅达到或超过8%,其中重庆以11%的增幅继续领跑全国。

  但是,经济的总量和增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成为势所必然。总书记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并且指明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根本方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同样也不例外。

  对此,总书记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阐述:“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

  当加则加,当减则减,执两用中,恰到好处,这种辩证思维,同样彰显出“道”的绝妙。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传承中国文化中“道”之精髓,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三大战略三大增长极,必将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提供强劲的“混合动力”,为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注入奔腾的“中国暖流”。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20日, 作者: 汪晓东、 肖伟光、 于洋


为筑梦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创造发展奇迹,标注当代中国鲜明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高举起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

  改革实践的深入,更带来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使党的改革方略达至全新高度,令中国改革开放迈入崭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逐梦扬帆

  回望来路,更知所向何方。

  3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平地惊雷、闸门开启、活力涌流……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探索,到一程又一程接力奋斗,中国沿着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华丽蝶变,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

  30多年中,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催生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不仅深刻变革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更熔铸成中华民族自强奋进、逐梦前行的时代精神。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12年11月14日,伴随响彻人民大会堂的国际歌声,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

  短短一个月内,北京,国家博物馆里,习近平总书记感怀民族复兴之路,点燃民族复兴梦想;深圳,莲花山公园中,习近平总书记参访改革潮起故地,宣示推进改革决心。

  然而,“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之敏感、复杂、艰巨程度前所未有,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智慧与担当。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从深入调研,找出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到透彻辨析,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再到集中智慧,擘画改革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顶层设计获得一致通过,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明确方向、厘清路径。

  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的6个“紧紧围绕”,反映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6大方面、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力度前所未有。英国《金融时报》形容,这份蓝图是中国执政党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

  车驰双轮,鹏展两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被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

  两大主题、两份决定,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路线图,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重点,强调要围绕目标推进改革,用改革助力发展目标实现。

  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

  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

  改革,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

  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审视,人们发现,改革贯穿各个领域,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改革扬帆,中国航船向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破浪前行。

追梦领航

  “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2016新年伊始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检视改革进程,对新一年改革任务作出部署。

  “改革开放初期是以破为主,现在的改革是又破又立,难度更大,这考验着新一届领导人的智慧和魄力。”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从深改元年的全面播种、次第开花,到关键之年的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改革总目标谋篇布局,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

  这是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这是运筹帷幄的谋划决断——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审方案、抓统筹、督落实,统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把握内在联系,运筹改革大棋局。

  从深改元年到关键之年,中央深改组会议的频次更密集,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数量更多,涉及领域更宽,推进程度更深。

  这是实干铸就的成绩清单——

  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

  2015年,各领域改革再提速,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与此同时,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也在年底的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

  大潮涌起、风正帆悬,掌舵者的改革精神、改革气质清晰彰显。

  司法、财税、户籍制度、央企薪酬、考试招生、农村土地、公立医院、科技体制、足球……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牵涉深层次调整的改革,在顶层协调与推动下启动,一个个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砸开。

  深改实践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明确的信号:改革没有禁区,改革就是要“动奶酪”。

  从顶层设计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到启动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扩围到完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党中央着眼内外统筹、破立结合,破除阻碍对外开放的“绊脚石”,不仅为中国发展开通更加广阔的道路,而且也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舟至中流,击楫勇进。

  两年多蹄疾步稳的扎实推进,不仅改革举措开始串点成线,“四梁八柱”变得日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总结规律、指导实践的改革论述,更使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全新高度,引领改革航船在正确航道上追梦前行。

圆梦路上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势,又要取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重要的价值取向。

  经济体制改革着眼适应新常态,推动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渐成形,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

  政治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固基础、破难题、谋长远,坚持中国道路、构建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

  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高含金量改革举措。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关键之年打出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1+6组合拳”,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

  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致力管好“关键少数”,不仅节奏不断加快,更逐步向源头治理、防患未然的更深层次挺进。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

  改革,也让普通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得到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助力每一个梦想起航。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落实,让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长马长君感觉扬眉吐气。

  “有了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我们县考入名校的孩子增加了五六倍。”马长君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过去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可以“掰着指头数”。

  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还将继续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将实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比2015年增加1万人。

  在安徽省肥东县合浦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改变着王守森和乡亲们的生活。

  年近50的王守森长期在外打工,如今回乡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收入比以前翻了五六倍。流转给王守森土地的1000多户农民,不仅获得更高的租金收入,还有了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收入节节攀高。

  这项旨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推动广大农村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在河南省鹤壁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改革正为创新驱动注入更多动能。

  一家因资金问题被逼到悬崖边缘的科技公司,在关键时刻,成为当地首批“拨改投”试点企业。雪中送炭的投资入股资金,使产品及时量产,成功抢滩国际市场,公司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分路器芯片生产企业,前景可观。

  “创新需要环境。”鹤壁市科技局局长秦志军说,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为各类卓越人才、优秀的企业成长培育丰厚土壤。

  …………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微创新”,改革实践中,人们发现,改革所向始终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决胜全面小康战鼓已经擂响,圆梦征程上,亿万人齐心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勇毅笃行在攻坚克难的改革路上,改革奋进的中国,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新华社2015年2月21日,作者:华春雨

 


行稳致远展宏图                              ——从全面依法治国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天下者,善谋大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滚滚春潮中,蓝图徐徐展开——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伟坐标中,全面依法治国书写出治国理政的新篇章;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伟大进程中,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建章立制 引航助推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法治基石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

  去年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一项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这项决定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创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和支持。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用制度的现代化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纵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清晰地看出,围绕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着眼于建立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对完善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进行系统设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果把治国当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纲立文顺、纲举目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成为治国理政之基石;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成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领和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法治为规范——

  通过刑法修正案(九),修订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作出授权决定……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的治国理政历程,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也令国家治理体系拥有更坚实的制度根基。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法治为纲要——

  去年底出台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衡量标准,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蓝图。依法决策机制、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等,正在各地普遍建立并加紧完善。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以法治为遵循——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并出台,以道德为“高线”,以纪律为“准则”,以法治为“底线”,进一步扎紧了管党治党的“笼子”。《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无论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还是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保障、由法治来贯彻。”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徐汉明说。

  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的大棋局中,我们就能更加深刻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可靠保障、强大动力、根本支撑。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用法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凝聚共识 镌刻信仰

  ——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

  2015年8月,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一个农家院里,土坯墙上挂着法徽,十几个人围坐在石桌周围,一个临时简易法庭就在这里开庭。

  当事人陈家父子没有想到,他们信访反映的问题这么快就有了回应,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竟然开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到了自家门口。更让陈家父子惊喜的是,困扰10余年、几乎让全家流离失所的一起宅基地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这一场景,是设立巡回法庭这一司法改革成果的生动呈现。挂牌运行一年来,第一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开门之初日均200多人次,降为现在日均30多人次;第二巡回法庭的信访量从1000多人次下降到100多人次。显著变化的背后,正是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得到实质性解决。

  在法治轨道上预防和处理各种矛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由于触及的深层次问题增多,改革的复杂性显著增强,更需要在法治框架内协调各方诉求,凝聚最大共识,消除体制壁垒,固化改革成果,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改革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今年1月1日起,《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用法治方式助推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其中若干重要制度创新,正是来自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

  ——保障和激励创业创新,是激发改革动能的重要抓手。如今,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列入中央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上限,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

  ——大量行政审批、行政管制仍是制约市场活力的重要障碍。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深入探索“证照分离”,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推动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活跃发展。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竞争更加公平、社会更为和谐,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迸发,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徐汉明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

  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自身确立起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才能把党建设好、管理好,让党始终成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灵魂和统帅。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才能确保各项党内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2015年,30多名中管干部被立案审查,40多名中管干部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万多起,处理9万多人,近两万人被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说,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个组织,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作为一个个个体,任何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稳中求进 击楫中流

——由法治之路迈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振聋发聩。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共同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扬帆远航的“中国号”巨轮,面对的并非潮平浪静。能作为“压舱石”的,是坚若磐石的法治。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阶段、胜利在望,但仍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繁重艰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法治建设。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从设立国家宪法日、推行宪法宣誓制度,到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再到深入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4项改革……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包括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这既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法治保障。”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说。

  以法治保驾护航,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破障闯关——

  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新环保法实施一年来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1万家,成为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规武器”……

  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一部部法规制度,与一项项改革相伴而行。在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中,在改革的“经”与法治的“纬”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坚持鲜明的法治导向,全面从严治党沉稳通达、足音铿锵——

  当前,全党持续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

  法治视野下的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突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加重视提升管党治党的法治化水平,更加强调让广大党员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正在凝聚起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同频共振。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论述,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22日,作者: 邹伟、 陈菲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述评

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又一个司法体制改革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擘画司法体制改革宏伟蓝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涌起。

这是一场气势恢弘的改革,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回望改革历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顶层设计推动司法改革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勠力前行。

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来自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通盘考虑。

3年前,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第35个年头时,世界的目光聚焦新一届党中央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措施、释放什么信号,从而判断事关中国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

2013年11月12日,当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公布时,人们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千头万绪中,“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目标之一。

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打基础、谋长远的改革举措,奠定了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石,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责权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车驰双轮,鹏展两翼。

2014年10月20日,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在三中全会基础上对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更深入的部署。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许多举措令人耳目一新,全党全社会对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充满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

这一论断有的放矢,直指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而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中,他理直气壮、大张旗鼓讲坚持党的领导,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他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他亲自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或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前夕,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司法体制改革。

领导核心坚强有力,司法体制改革就能蹄疾步稳。

每一项举措都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

如今,走进全国任何一家法院都能看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

这一要求,来自于2013年2月23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的第四次集体学习。

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思考,要让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的目标追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

三年来,司法改革的每一项举措、每一点进步都着眼于实现公平正义。

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进检务公开,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公安部明确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司法部细化狱务公开标准、明确狱务公开流程……

2015年11月5日,中央政法委首次根据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公开通报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例。“出台这一《规定》,就是要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中央司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员额制改革中,上海、青海等地制定科学的入额标准和程序,精心操作实施,让老同志感到安心、年轻人看到希望;广东等地把员额制分配和办案数量统筹起来考虑,在全省范围内对员额进行合理分配、动态管理,解决了忙闲不均、案多人少问题;海南、贵州等地对未入额的原法官检察官,保留原有身份和待遇不变,并对继续留在业务部门的,通过安排主持调解、办理简易案件等工作,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

中央政法委出台意见,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案件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深圳、沈阳设立了两个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划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一年来,两个巡回法庭受理案件近2000件,审限内结案率达到100%。

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集中审理跨区划重大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试点工作。

“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司法体制改革举措。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他曾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行政诉讼出现,跨行政区划乃至跨境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导致法院所在地有关部门和领导越来越关注案件处理,甚至利用职权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关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不利于平等保护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北京、上海等地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

在采访中,许多法学专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司法体制改革不是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而是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有序推进的大变革,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手笔、大气魄。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对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实效。他曾强调,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8月,吉林长春的律师张永峰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在网上完成了83件股权纠纷的立案手续。“如果这些案件在线下完成立案,至少需要一天时间。”张永峰说,网上立案,对于异地参与诉讼的律师来说最为受益,既不用来回跑路,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2015年5月1日,全国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仅仅五个月时间,全国法院就登记一审案件620万件,同比增长31.9%,其中,立案难特别突出的行政诉讼案件同比增长75.8%,刑事自诉案件同比增长60.5%。“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群众行使诉权的‘立案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

完善司法责任制等四项基础性改革也取得佳绩。上海法院一线办案力量增加18.5%,审结案件上升11.3%,一、二审后服判息诉率分别达到92%、99%。广东深圳福田区法院审结案件上升30%,一线法官人均办案357起,涉诉信访下降20%。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四项改革试点的理论准备、政策支持、经验积累已比较充分,中央批准在18个省区市试点基础上,在全国普遍开展试点。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烈不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不力背后的违法行政或者不作为更是深恶痛绝。但由于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

“如果对这类违法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一方面不可能根本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行政乱象,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苗头性问题演变为刑事犯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此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检察院对安顺市镇宁县丁旗镇人民政府违法履行职责和怠于监管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对许建惠、许玉仙污染环境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如今,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已经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出现而落地生根。

呼格吉勒图、念斌、陈满……三年来,这些普通人的名字被人们所熟悉,他们都有共同的遭遇——蒙冤多年终昭雪。党的十八大以来,超过30件重大冤假错案得到纠正,许多案件是按“疑案从无”的原则改判的。这一司法观念的重大转变来自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部署,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的多次强调。

2014年5月30日,重庆市江津区一位涉诉上访农民,在当地基层法院视频室里,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与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进行了直接对话。这次对话跨越万水千山,也标志着全国3300多家高、中、基层人民法院实现了与最高人民法院视频接访系统的互联互通,使上访人免受奔波之苦。

三年来,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安改革也有序推进。大到推进人民警察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小到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出入境改革,公安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目的是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安改革的红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振聋发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2016年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大部分要在今年完成。

一份清晰的任务单摆在面前:在全国推开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诉讼制度,推进繁简分流,努力构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等相配套的多层次诉讼制度体系;深化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律师和监狱制度改革,健全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公安改革,聚焦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安工作整体效能。

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但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指示,严细深实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就能在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开启中国司法新的辉煌,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来源:新华社2016年2月23日,作者:王比学、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