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一;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雪嫣
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需通过坚持练内功、筑阵地、育人才、强机制“四轮驱动”,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以锻炼内功为前提,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一是要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得以被受众悦纳的逻辑起点。二是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它不单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自身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借鉴、提炼、融合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于一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宣传工作。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务工作、行政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必须采用高校特有的思维模式、学术语言和大众语言,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
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是要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结合高校实际落到实处见真效。二是要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要求,加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环节,高校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要落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作为“主渠道”加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建设,加快构建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对现有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进行质疑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秩序重建。我国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以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与世界主流学术话语体系交锋、交流、交融,打造融通古今中外各类资源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三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炼、总结、升华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四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入研究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和回答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己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五是在学科自觉、自信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重建学科体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建设。六是改善和优化学术生态,建构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和学术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地改善和优化社会学术生态,营造惠风和畅、怡然愉悦的学术氛围。
第二,以筑牢阵地为关键,着力发展工作平台。巩固思政课堂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构建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二是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学要逐步实现从单纯的传授式教学向体验型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与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战略性转变。注重进行教学互动,推进方法创新;开展体验式教育,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践领域;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重点,尝试项目培训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特别是高校优势,精心打造“专家论坛”“教师论坛”和“学子论坛”等;突出问题研究,建立学生课题组。
打造校园文化阵地。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形成校园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前提条件。一是加强校园文化主体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校园文化传播主阵地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精神。三是坚持主流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规范非主流文化在校园生活文化阵地中的发展。四是加强传统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引导大学生。
建好校园网络阵地。运用新媒体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机构,整合所有新媒体资源;二是要发动大学生朋辈、教职员工这两支队伍,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新媒体“圈子”;三是要注重以内容为主、平等互动和媒体融合的原则,提高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以锻造队伍为保障,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应通过社会实践、骨干研修、择优资助、国内访学、挂职锻炼、岗前培训、专题轮训等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宣传教育能力。还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支持队伍成员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围绕社会网络化趋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管理防控能力。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密切关注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全程跟踪网络舆情,妥善处理各种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事件,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围绕新闻舆论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意识形态宣传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不断提升舆论宣传能力,即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新闻舆论议程设置能力、新闻媒体驾驭能力,把握好新闻舆论宣传的“时”、“效”、“度”,既要用好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等传统新闻媒体,为高校师生提供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又要用好网络新媒体,积极探索交互式、分众式、碎片式信息传播模式下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之策,做大做强正面宣传,集聚教育人、引导人的正能量。
第四,以完善机制为重点,充分激发队伍活力。完善考核机制。一是要以 “四有特质”为基本标准,从 “四个统一”等方面予以综合考察。二是要选用易于操作、师生参与面广、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三是要用好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评优评奖、学习深造等有效结合起来。
健全追责机制。追责是处理考核结果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是要在厘清思想宣传工作者权责边界基础上,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有责必问、有责必查、有责必究,既要治“懒”,又要治“乱”。二是要建立层层问责制,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硬约束”作用。
构建激励机制。一是树立先进典型,建立徒木立信的奖励机制。重奖奋战在教学一线特别是在教育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政课教师,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单列思政课教师学术职务晋升制度。提升教育研究成果的权重,降低基于各自专业背景的学术成果的权重。三是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终身培训制度。目前思政课教师的脱产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不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与时俱进。
(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条件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YJC710053)、福建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I201601003)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I201602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