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潘李红 周雨欣 宋静雯 赵子瑄 卢子蒙 赵睿思 熊奕枫 胡灵瑶 田小义 乔赫)又一批学子们离开母校的怀抱,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即将离开,学校在他们身上留下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烙印,他们也为学校绘出一道道风景。在这里,他们告别稚嫩,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成长。
宋汉宸:明确目标 收获成长
第十二届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二等奖、院士奖学金、院会学习部部长、201162班班长……翻开2016级李四光学院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宋汉宸的大学履历,各类荣誉映入眼帘。
古生物的数值模拟实验是宋汉宸本科期间的宝贵经历。大一下学期,他加入老师的课题组。彼时的他,尚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我唯一明确的就是我对自然科学的喜欢,古生物是我的最爱。”宋汉宸怀抱满腔热情投入到科研课题中。
“刚开始像个无头苍蝇,很苦恼,老师帮助了我很多,经常和我聊天,给我答疑解惑。”渐渐地,宋汉宸“上手了”。从大二开始,他就承担起课题组的日常研究工作。推免至本校攻读研究生后,他也会继续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大学四年,宋汉宸一边参加专业比赛、研究课题,一边进行学生工作,结交了很多朋友,生活充实而多彩。回首大学时光的最大收获,宋汉宸说:“大学不仅仅让我在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还在思维方式、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进步。”
吴翠:匠心独具 逐梦远航
2018年获首饰设计与服装搭配大赛团体第三名,2019年获TTF鼠年生肖大赛桌上器组大奖,2019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020年TTF鼠年生肖大赛设计作品《领舞》获奖……这是珠宝学院产品设计(珠宝首饰方向)专业的2016级本科生吴翠在大学期间获得的部分成绩。
吴翠一直对手工艺设计很感兴趣,高考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学校学习珠宝首饰设计。大二钛首饰的课程作业,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制作的乐趣和手工艺的魅力。她大四时的设计作品《领舞》则以巧妙构思、独到设计及完美工艺获得TTF 2020鼠年生肖首饰设计大赛大奖,被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吴翠还曾担任学院信息编辑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空闲时她会和社团的同学一起去爬山、观鸟,并从中汲取新的灵感,运用到设计之中。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和工作,她度过了充实而精彩的四年。毕业后的吴翠选择来到深圳,参与周大生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设计研发工作,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不断成长。
曹梦涵:善于规划 敢于挑战
来自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2016级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曹梦涵,已保研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分绩点4.1、排名专业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校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六届“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优秀奖、第九届Mathe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出彩的名片下,是她对自己人生的合理规划。曹梦涵在早期参加校内数学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之后更是获得多项数学竞赛奖项。她认为,认真投入比赛才会有收获,学会团队合作,选择真正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比赛才是最重要的。
让曹梦涵很怀念的,是两次校外专业实习经历,虽然过程很累,但回忆起来非常美好。曹梦涵认为,认真听课和善于规划是学习中是最重要的,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有余力的时候去丰富经历。“认真规划自己,积极参加感兴趣且有意义的比赛,多和朋友、老师交流,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 这是她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王德智: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十佳研究生标兵、知名期刊论文第一作者……这些都是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王德智读博期间交出的成绩单。他已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继续他的学术之路。
博士期间,王德智师从吴信才和万波教授,一边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一边参与大大小小国家级项目的研发。他兴趣丰富,涉猎广泛,虽然专业是测绘科学,但在地理、生态、航测、无人机等方面均有所研究。“我的导师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点上我一直以导师为榜样。”“实干”正是王德智的优秀秘诀。每天,他都会准时到导师实验室“打卡”报到,为了测数据、做实验,一周只能休息一天,有时连周末都要泡在实验室。
受疫情影响,王德智一直被困在家,为毕业论文准备的数据却全都在实验室的台式电脑里。无奈,王德智只好临时更改论文结构、替换论文图表数据,硬是靠小小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大体框架。作为党员,他协助家人筹集了1万余个口罩等防疫物资,全数捐给了社区和街道。
即将前往中科院开启人生新旅程的王德智,给学弟学妹们留下这样的毕业赠言:要始终坚持理想,始终脚踏实地。
袁勇波:秉承校训 建设家乡
地球科学学院2016级地质学专业本科生袁勇波,在继续读研和建设家乡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党员的他决定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以选调生的身份赴四川泸州工作。
能够同时考取选调生和研究生离不开袁勇波平时的努力。在备考期间,早出晚归,成天泡在图书馆,高度自律,提高学习效率。他说,光鲜的结果背后必定藏着不为人知的艰难和奋斗,求真务实方能无愧于心。
大学四年,袁勇波表现积极,曾担任班级文体委员、科技委员、学生会部长等。即将离开校园,他觉得这四年收获了很多,根据需求学习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见识得到增长。他还鼓励学弟学妹,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去尝试,多经历,这样才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继续走下去。
叶德兆:自强不息 为党奉献
叶德兆曾任经济管理学院089162班班长,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地大英才自强之星奖学金、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天长市天长好人等多项荣誉,还曾当选2017年校级大学生自强之星。
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叶德兆还经常进行公益活动。从高中是就开始献血的他,到目前为止累计无偿献血10900余毫升,他还积极号召身边同学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工程管理专业的男生在他的带动下经常参加无偿献血,自发组织形成了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疫情期间他带领支部捐款4456.2元人民币。
目前叶德兆就职于中建三局,他表示,他会立足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守好自己的岗位,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
张逊:刻苦奠定基础 睿思创造机遇
资源学院博士生张逊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跨行业创办科技公司,以高新技术开展互联网、移动平台开发工作,乃至与我校多个单位合作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并多次获得省级示范中心等优秀称号,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进行一系列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合作,为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入校以来,张逊从一个青涩的男孩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乘风破浪的创业者。从初入母校开始,他心里就充盈着坚守和执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他对地质及海洋科学的热爱从未停歇。“我就是想把一门学问钻透并贯彻始终。”张逊说。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常年的野外考察实习也让他获益良多。每年平均三四个月在西北地区的实习生活,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
2013年在参与秭归实习助教工作时,张逊发现少数同学不能在实习过程中将实习内容充分掌握。他随即萌生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辅助实习教师教学工作的想法。在当时,网络教学环境尚处在较为空白的阶段,伴随机遇更多的是挑战。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创办公司,从零开始,摸索出了公司独特的运营模式和发展道路。
回首过往,张逊最大的感悟就是珍惜时间,善于思考。“有脚踏实地奠定基础的前提,才有创造价值实现成功的可能。”未来,张逊希望结合当下开发的更多高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和学生。
韩鹏:满腔热情投入志愿服务
环境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韩鹏,担任过学院毕业委员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兼职辅导员、年级长等职务,荣获“勤工助学之星”“百名好班长”“十佳志愿服务个人”等称号。他热心公益,曾参与湖南省级贫困村扶贫调研、国家级贫困村义工服务,担任吉林省大学生兼职民政助理,当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等,2019年度在校志愿时长457小时,是全校志愿时长最长的学生。
“在学生工作中摸索前进,在志愿服务中寻找自我”,大学四年里,韩鹏服务过世界军运会、泰国高中夏令营、省级重要会议。他也曾作为山中花儿支教团成员,在广西百色生活了19天。那段时间里,韩鹏成了59位小朋友的“老师”。有件事让他印象特别深,一位同学的爷爷,曾两次来到学校,邀请支教团成员到他家里做客。马爷爷拉着韩鹏聊到很晚,“他反复地说,希望你们真的不嫌弃这里,希望你们每年都能来到灵光村。”爷爷真挚的一番话,令韩鹏内心五味杂陈。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他体会到教育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以及被需要的幸福。
新冠疫情发生后,韩鹏立即报名成为了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的青年防疫志愿者,早早地投身于公共场所秩序维护、社区人员出入登记、志愿者内部服务工作当中。
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韩鹏将作为学校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恩施队队长,前往巴东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他渴望着“用有限的青春,去做一些终身难忘的事”。
刘洋:甘于基层奉献 专业成就自我
在专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并参与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级研究生刘洋一直致力于研究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三年来在科研方面收获颇丰,但他却选择了成为四川省自贡市的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回到家乡投身基层环境保护工作。
回顾三年研究生生活,科研上难免遇到困难。刚来到课题组的时候,刘洋还不太能适应快节奏科研,实验时常没效果,感觉很苦闷。但导师袁松虎经常和他交流,在学习和心理上都给予了他很多帮助和启发,课题组内师兄师姐早出晚归的紧凑生活节奏也给了刘洋树立了勤勉的榜样。
“最难忘的恰恰是那段日子,尽管身体疲惫,但是内心却很兴奋,对每一天都充满期待。”他说。
他仍然记得学校对青年投身基层的号召,记得老师的教诲。在科研中他深深地感到,污染治理的成本是高昂的,环境保护应当从经济发展的一开始做起。刘洋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基层,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环境保护。
未来,刘洋将会先到乡镇锻炼,参加攻坚脱贫。“我希望能在基层的几年中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治理、农药的施放、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更实际、更接地气、更全面,很多东西都需要认真学习。”
贾晓萌:勤奋科研 乐于其中
材料与化学学院的贾晓萌,学分绩点4.06,专业排名第一,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挑战杯等多项科研项目,如今他已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直博研究生。
回首四年,最令贾晓萌难忘的是与科研伙伴梁家玮在假期留校做实验的日子,“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尽管失败的结果不断考验着我们,但那段日子里却十分充实。”
学习与科研之外,贾晓萌热爱读书,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涉猎广博,时常和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推荐好书。他还参与过合唱比赛、“身边的化学”实验展演等活动。
凭借大学期间突出的学习成绩与科研能力,贾晓萌获得了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推免资格,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他说,大学四年里最幸运的,是遇到了许多帮助自己成长的老师和同学。
编后:未来再远,亦可到达,前途再难,亦可前行。希望所有毕业生们都可以不忘初心,继续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愿你们不忘母校嘱托,来路不留遗憾,前途繁花似锦。(文字编辑庞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