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官方微信推送了一组主题为《地质初心交给祖国》的连环画,在该校师生、地质工作者中引起关注。20幅钢笔画作,通过不同题材的画稿,用文字组成一个完整的地大故事,真实反映地质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里,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
该连环画的作者陈华文为该校一位普通工作人员,至于为何用连环画这种形式创作故事,这一幅幅画作背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思考,且听他徐徐道来。
每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都有不同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办学职能之一,站在历史时空的维度看,任何一所大学最后积淀下来的就是文化。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中,各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在办学历史、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等领域,挖掘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并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期望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笔者长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求学和工作,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讲好大学故事。在传统的思维习惯中,大学文化建设无非就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看上去一定要热热闹闹。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当然是必要的。但笔者觉得,大学文化建设只有深入大学精神的内核之中,才能真正彰显大学文化的厚度、力度和温度。
笔者所在的大学,地学行业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但在面向社会公众讲好地质故事和大学故事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两年前,笔者意识到,自己可以充分发挥绘画的特长,把大学故事“画”出来。于是,笔者以祖国山河、野外地质考察、地学大师为主线,从最近几年来画的一批画稿中,挑选了20张有代表性的钢笔画稿,然后“量体裁衣”撰写文字脚本,最后组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定名《地质初心交给祖国》。笔者之所以拟定此名,就是因为无数地质工作者,把青春、知识、智慧和人生梦想,都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8月下旬,笔者将此连环画做成网络版本,在学校官方微信和个人微信推送。原本只是打算在新中国七十华诞来临之际,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但是连环画推送后,国内地质领域的十多家网络新媒体纷纷转载。几家媒体还对笔者进行专门采访。这完全超乎笔者的预料。很多网友称,从一幅幅画稿中,他们看到了自己曾经在野外地质勘探的影子。还有人说,画稿有情怀,地质工作就是那样的!
类似的赞誉非常之多,笔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坦率地讲,笔者虽习画多年,但绝对算不上高手,为什么连环画在广大地质人当中引起共鸣呢?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地质勘探都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漫山遍野寻找资源宝藏,确实有一些浪漫主义的意象。电影《年轻一代》及其插曲《勘探队员之歌》,深深地影响无数年轻人,使他们终身选择与地质工作为伴。这足以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深远和无形的。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少涌现出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不得不说,这是遗憾,应该深思。
用连环画的方式讲述地质人的故事,笔者颇有热情。连环画在多数成年人眼里是“小人书”,是供消遣的读本。其实这误解了连环画。连环画篇幅虽小,可是极其考验一个人的绘画功底和讲述故事的能力,笔者愿意探索和尝试。还有人认为,连环画是“过气”的绘画形式,现在已经失去了受众。而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绘画形式都不存在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是创作者是不是用情用心地创作熟悉的题材和内容。再则,现在各种艺术手法和流派大行其道,但笔者始终认为,选择用绘画的方式叙事时,要坚守造型严谨这个根本。若造型失真,再冠冕堂皇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受众的审美能力和标准,其实超乎我们的想象。
用艺术的方式讲述有特色的大学故事,不是没有人尝试,只是很多创作者的艺术水平过于业余。要做好这一点,需要高校艺术类专业师生的参与。现在的问题是,在高校内部,很多艺术类专业教师对此没有兴趣和动力。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确实需要全体师生参与其中,艺术类专业教师就是其中的“关键少数”,这是不言而喻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类专业教师没有兴趣参与大学文化建设?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关键原因。一是高校内部的评价体制问题。在多数高校内部,现在衡量教师水平、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尺就是论文和项目,而艺术类专业教师专门创作的大学文艺作品,无法进入评价体系。二是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些老师对大学文化建设心存偏见,认为那不是自己的主业,自己没有这个义务,更没有内生的动力。这两点在客观上制约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提升。
讲好大学故事、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即美育。这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如果对于美术、音乐、戏剧、影视、文学等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或者有一定的创作水平,那么大学文化建设必然有大气象。再则,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需要美育作为重要的支撑。因为美育润物无声、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如果说连环画《地质初心交给祖国》是大学美育中泛起的涟漪,笔者是甚感欣慰的。
原载《中国科学报》2019年9月4日